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十年·中國觀察】只此青綠,中國“雙碳”雄心背后的山河夢******
中新社北京9月23日電 題:只此青綠,中國“雙碳”雄心背后的山河夢
中新社記者 王恩博
青峰疊嶂、綠水隱現,人在壯美河山中“詩意棲居”。持續走紅的中國舞蹈詩劇《只此青綠》,既是對北宋名畫《千里江山圖》的寫意表達,也被視作“天人合一”東方生態觀的生動呈現。
從王希孟筆下這抹傳世青綠,到“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等佳句名篇,自古以來,中國人便不吝抒發對綠水青山的向往。即便如此,“金山銀山”也一度被優先考量。經濟高速增長、城鎮不斷擴張,粗放的發展方式讓中國付出沉重的環境代價。
不少人還記得2013年那個“十面霾伏”的春天。這年的前100天里,北京霧霾日數高達46天,較常年同期偏多5.5倍。放眼全國,空氣質量“爆表”亦成為常態。PM2.5——一種直徑不及頭發絲粗細二十分之一的細顆粒物,引起全民擔憂。
藍天何以成了“難天”?原國家環境保護局首任局長曲格平曾指出,難就難在治理與經濟發展的平衡,難就難在環保意識的薄弱。
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無以為繼,難,更得下決心改變。
正是2013年,“大氣十條”——《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出臺,一場藍天保衛戰打響。此后,相關頂層制度不斷充實完善,中國人逐漸告別“呼吸之痛”。“十三五”以來,中國PM2.5年均濃度已實現“六連降”。2022年前8個月,中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6.3%。
不僅與霧霾交鋒,還與污水較量、與沙漠賽跑……中國這十年,生態文明建設受到決策層前所未有的關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已成為發展共識。
2020年,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展現當代中國人山河夢更具雄心的一面——開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
綠色仍是這場變革的主色調。看看接連獲得聯合國“地球衛士”“土地生命”兩項環保大獎的河北塞罕壩林場,便能感知一二。
50多年里,三代塞罕壩林場人“植”此青綠,用汗水將茫茫荒漠澆灌成百萬畝人工林海。過去十年,這里最后近9萬畝石質荒山也披上綠衣。據測算,塞罕壩每年為京津地區涵養水源2.84億立方米,固定二氧化碳86萬多噸,釋放氧氣近60萬噸。
塞罕壩并不孤單。這十年,中國植樹造林占全球人工造林的四分之一左右,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計下降約34%,許多曾在沙漠邊緣掙扎的地方重煥生機。
綠色還在浸染中國大地。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透露,中國將強化森林碳匯,加強現有森林資源保育,力爭10年內植樹700億棵。
一場變革影響的對象,可以大到一個國家,也可以小到每個個體。
中國社交平臺上最近出現了不少“低碳博主”,“圖圖”是其中之一。分享空瓶回收攻略、參與閑置物品交換……她認真記錄著自己的“低碳生活”點滴。雖多是些日常小事,卻也吸引了不少粉絲關注交流。“圖圖”相信,每一個行動都具有傳播性,人們實踐可持續行為,將潛移默化地影響旁觀者。
“綠色發展機制具有自我實現性質。”中國社科院生態文明研究所所長張永生如此解讀這種新風尚:當越來越多人相信綠色發展可行并采取行動,更多成功案例就會出現。
理論得到了現實的驗證。選擇簡約適度生活,將低碳環保納入衣食住行考量的中國人,眼下已不在少數。社科院的一項調查顯示,近九成受訪中國消費者愿為環保改變消費習慣。生活方式轉變背后,價值觀念正在革新。
當然,變革必然伴隨挑戰。尤其對于向高質量發展“轉軌”的中國經濟來說,“雙碳”帶來的產業結構、能源結構調整等陣痛不會一夜間消失。
但化解難題也是個披沙揀金的過程。中國下定決心不要“污染的GDP”,那些高污染、高能耗的行業企業會自然而然被市場淘汰,高質量、可持續者將迎來發展“風口”。
作為汽車領域后發國家,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崛起是個典型例子。自2015年起,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已連續7年位居世界第一。全球首富、美國特斯拉公司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承認:“中國在可再生能源發電和電動汽車領域正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相比浮出水面的部分,綠色低碳經濟的潛能更令人激動。能源基金會首席執行官兼中國區總裁鄒驥預計,到2050年,面向中國碳中和的直接投資可達至少140萬億元人民幣。在“十四五”期間與今后30到40年里,這筆投資將為中國經濟增長提供可觀推動力。
只此青綠,不只青綠。數百年前,中國畫家以絢麗青綠描繪大好河山;數百年后,“雙碳”雄心下,一幅更具層次感的現代版“千里江山圖”已初現雛形。
固然,這場變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會一勞永逸。但隨“畫卷”徐徐展開,當代中國人的山河夢正愈加栩栩如生、可觸可感。(完)
【農業強國光明談】“農業強國”路在何方?創新是根本驅動力****** 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水平如何?在哪些方面存在問題?怎樣才能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本期《農業強國光明談》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魏后凱和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黨委書記、研究員毛世平,一起了解我國的農業科技發展之路。 毛世平在節目中介紹,科技進步貢獻率是目前衡量農業科技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我國2021年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1.5%,創造了歷史新高。目前我國農業科技水平已經進入世界第一方陣,但比起農業發達國家,仍然存在差距,最明顯的就是產學研融合方面,尚未解決“科技經濟兩張皮”的問題。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特別提到,對于適合市場的農業科技成果,要以企業為主導地位強化產學研深度融合,實現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有效結合。 魏后凱表示,我國已經建立了規模龐大的農業科研教育體系,該體系對我國的農業現代化做出了很大貢獻。目前我們的農業科技發展主要存在三方面問題:第一,創新能力不足,創新更多集中在國家支持的大學科研院所,而企業沒有經營起來;第二,科技成果轉化遠遠滯后于科學研究;第三,科技創新的地區間差別較大。創新是農業強國建設的根本動力,接下來我們要加強未來農業顛覆性技術的研究,用新一輪科技革命來推動農業發展。 訪談中,魏后凱和毛世平還探討了如何彌補我國與發達國家在關鍵領域的差距、我國農業產業鏈現狀等話題,點擊視頻觀看詳情。 往期回看: 【農業強國光明談】何以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農業強國光明談】從農業大國邁向農業強國,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 【農業強國光明談】國產白羽肉雞自主育種“突圍”記 科學顧問 魏后凱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 研究員 毛世平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黨委書記 研究員 聯合出品 科普中國 中國農業科學院 農業農村部人力資源開發中心 中國農學會 光明網 總 監 制 宋樂永?廖丹鳳 總 策 劃 戰? 釗 鄔震坤宋雅娟 導 演 組 宋雅娟 謝? 蕓 武玥彤 主 持 人 林佳欣 視覺設計 翟??烽 ? (文圖:趙筱塵 巫鄧炎) [責編:天天中] 閱讀剩余全文() ![]() 一分快三視頻app推薦地圖 |